为什么中型企业的不良率比小型企业高

2024-06-23

笔者最近发现,好像很多人没有建立这种认知,可能是因为产业系的租赁公司几乎都是做中型企业,很多人以为是因为小微的风险高,所以租赁公司们才不做小微。


其实才不是许多人想的那样。

01

做小微除了钞票外,还需要智慧


很多租赁下沉产业,一窝蜂的都跑去做中型企业其实只是图方便,有快速上规模冲动、招几个远东的人就能上手了。但小微可不是,招一大堆仲利跟平安小微也建不起来体系的。制度建设需要钱,资产要上规模需要上系统,钱钱钱,都是钱。


除了钞票外,还需要智慧。一开始的战略错了,再高明的战术是很难弥补战略误判的。譬如用行业专业化做小微的公司业务,那失败几乎是必然的。(当然如果是标准且零售型公司业务就不好说)


其实去研究涉及到小微业务的仲利、平安、永赢、远东等等的公开资料就能发现小型企业的利润高,不良低,整体市场规模因为商业银行在小微市场的缺位,也比中型企业市场大的多了,可以说再来十个仲利与永赢也很难内卷。


因为市场竞争不足,所以有超额利润,跟风险无关的超额利润。(笔者这里指的是非标产品,标准业务的卷劲…笔者这里就不谈了,风险定价的失灵也不展开讲了,有兴趣请来信交流。)


可能有些人会觉得每间租赁公司的风险治理能力不同,不见得是客群的问题,但其实去研究银行的不良率资料也会有类似的结论,以招商银行为例,公司贷款不良率为1.69%,中型企业不良贷款率为4.09%,小企业不良贷款率是1.33%。


其实就信贷授信逻辑也很好理解这种现象,只要有做中小微业务经验的人都知道,公司的多元投资肯定是企业死亡第一名原因,就跟癌症第一名肯定是肺癌一样。


而民企嘛,上了点规模就容易多元投资,就跟抽烟的人容易得肺癌一样,中型企业又不到大型企业那样有成熟完整的公司治理与专业经理人制度。


可以说中型企业啥优势没有,毛病就都有了,融资还特别会砍价。


小老板上了规模,手上有点钱难免就会手痒,除了本业外多多少少都会去做一些多元化的投资,事实上只要民企一涉及跨行业投资,失败是大概率事件,不是只有钱没了,拖垮既有的本业也常见。


但民企为什么总是做多元投资的战略误判呢,因为他们曾经成功过。只是成功很难复制而己。人对于过往的成功都有过度高估自己的能力的重要性与低估运气影响力,这是人性。


所以中型企业比小型企业的不良率高,这也很好理解的,中型企业的跨行业投资多,项目的风险识别难度也高。




02

为什么大家都有小微风险高的既定印象?


一方面是因为2012-2015年去杠杆时,当年商业银行运动式的放小微,再运动式的抽贷对小微的经营影响巨大。当年很多小微企业不是死在没有订单,是死在银行无序抽贷上。


另一方面小微确实有高度信息不对称与抗风险能力低的特性。前者是让信贷人员看不清楚,没安全感,没安全感就不好审批。但看不清楚其实不代表风险高。


后者是小微企业的平均存活期只有3年,这会让人有错觉,小微企业容易死的快。确实如果完全不风控,小微企业因为规模不足,抗风险能力低是事实。


但…不可能不风控吧? 事实上,小微企业在项目上的风控比中型企业简单多了。其实抗风险能力其实很好处理的,只要把客户画像,准入标准设计好,产品设计加入风险缓释与制约性,把违约成本提高就能解决抗风险能力低的问题了,这其实是产品设计的问题,而不是单纯的项目风控问题。


很多人说小微企业因为标准化,所以风控简化了,不良率就高了。


那不是的,标准化并不是简化,标准化只是把每一个项目的尽调动作一致化,尽量降低人为主观因素。就跟你到全世界吃麦当劳,薯条口味都是一样的,因为全世界的麦当劳人员,洒胡椒粉的动作都是一模一样的,从弧度、高度、角度、到洒粉时间都有严格规定。


很多时候快速而标准化的产品比在家自己手工慢慢炸还好吃。谁说标准化就等于不好吃呢。谁说标准化的尽调方式就比手工拍脑袋尽调来的不良率高呢。


如同麦当劳化的标准化作业能让口味稳定,而不是让你吃到夹生的汉堡肉,小微采标准化作业目的是让不良率稳定在预期范围内,而不是让不良率变高。



中国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规模自2016年的27.7万亿元增长到了2020年的43.2万亿元,接着到2022年底59.70万亿,复合增长率达12.2%与18.8%。预估到2025年,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可达98.9亿,市场增长潜力巨大。所以中小微租赁是各大金租、商租绝对绕不开的转型发力点!


分享